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    今天是: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为书画网
创作心得
返回上页
您当前的位置:大为书画网首页 -> 创作心得 -> 查阅
李翔: 浅谈中国画的“笔墨造型及淡彩”


来源:无    浏览次数:41826    日期:2019/7/2

 

 

李翔 <<乐事耕渔天地春>>
尺寸:68cm×135cm 
创作:2018年

作者: 李 翔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民族审美标准的实际体现,更是中国画美学中极富特色的本质,其承载的美学理念传承了上千年。造型的发展使中国画具有了时代意义。而色彩作为笔墨的辅助语言,在漫长的中国画发展历程中,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西交汇、古今杂陈的当代背景下, 重新审视“笔墨、造型与淡彩”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笔墨的学问很多,笔法、墨法及水的运用程度,还有书写性与塑造相结合等等。笔墨就其大致功能来讲,笔指“勾、勒、皴、擦、点”等,墨为“烘、染、积、破、泼”等。笔墨通人性,它们通过之间的相互转换、积渗,能将自然物象同自己的思维、意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一种理想化的认识。
笔墨在山水画技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关系着一幅作品的成败,没有好的笔墨,构思再好也无济于事。行笔的穿插交错和疏密聚散,线条粗细和长短曲直,点的大小横竖,笔的力度强弱刚柔、起伏、虚实、顿、戳、揉等以及用墨的浅、深、焦、浓等等变化,都应以所表现的山石凸凹明暗、远近、质感和草丛杂树、石纹等不同对象的特点为依据,诸种笔墨形态及动作方式必须得当。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乃是“用笔”。由于表现的特点不同,效果也随之不同。落笔到宣纸上的自然浑化就是感到自然天成,要学会充分利用这种物理现象,化人工为自然,达到自然而然,看似不经意,实际用心。色染墨韵包含宇宙大道。
    中国水墨画一开始就用墨去画,这墨本身就是中国艺术家的随心独造。唐代李思训、李诏道父子的青绿山水,与后来中国文人画的写意水墨都是画家随心赋彩的表现。如今,中国画经历几番变革,沉浮,当代画家在充分享受人类进步的高科技成果的时候,应将自然万物融汇贯通,创作的多元化已经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了。但不管中国如何发展,毛笔、宣纸应该是中国画材质上的底线,因为毛笔宣纸是最好发挥笔墨效果的土壤。所以,我们今天的创作,决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通过它能使我们了解传统,再度升发。笔墨有其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有超越自然之功。而画家如何处理笔墨与自然,笔墨与生活,笔墨与文化,笔墨与自性之间的关系,也印证着画家对中国画的认识程度的高低。画家如果对自然缺乏激情,对生活缺少感悟,对文化缺少积累,就会思维僵化,灵感缺失,不断地重复自己或是沉溺于故纸堆中,做古人的翻版,“从画到画,从纸上到纸上”或者叫“纸抄纸”这是不对的,应该是“从造化到造画”才对。艺术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观。“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这是一种正能量。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到底来源于哪里?艺术作品究竟要为谁服务?这是古今艺术家长期探索的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要真实而艺术地反映生活。作为一名美术家,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艺术发展的规律和科学,敬畏艺术,尊重艺术,追求卓越,打磨精品,创作出反映一个时代风貌和时代声音的优秀作品。同时,我们的美术作品一定要做到雅俗共赏,要接地气,让老百姓看得懂,只有看得懂才会产生共鸣。艺术强调个性,更强调它的教化功能,最大效益化。我常对学生说,我们提倡画主旋律的作品,提倡军事题材。但我们不提倡无病呻吟,没有感觉的作品。你自己没有感觉最好别画。你去体验生活,去查资料,首先,你被感动了,画出的作品才能感动观众。否则,你画的是假画,或虚情假意的画。画山水画一样有这个问题,对有感动的景致要特别留心,然后在创作时才能融合很多自己的感受、思想与创造,赋予山川静物以生命,从而达到“神与物游,心手相畅”。
    笔墨问题,一直是近代中国画坛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人物画家来说,必须首先解决造型问题。唐代大家张彦远在其名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其中,“形似须全其骨气”,即指“线”在造型上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能使线达到这种变化丰富的“骨气”效果呢?当然是归于用笔了。我们平常所说的“笔法”,就是指线的表现力。现在中国画创作提倡以书入画。其实古人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传世最早的画作当属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手卷,其数段之间都有书法相隔,这些字写得十分精到,结体紧密,笔法内敛,气韵通畅。北宋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全图采用双钩法线条,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活灵活现,加之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蕴涵一种富贵、端庄、典雅的气质。再看作者以清瘦劲健的瘦金体题款“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书法和精美的图画更是互为辉映,相得益彰。赵孟頫、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无一不是书法大家。又如晚清海派先驱赵之谦,不但是丹青高手,还是书法名家,而且篆刻方面也堪称一代宗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书画在用笔上的相通之处。反过来,善于书法最终能以画名世的亦不在少数。元代画竹能手柯九思,其欧体字可以说形神兼备。又如折带皴的创立者倪云林、唐伯虎,无不是借书法的表现力而有所创造。近代的吴昌硕,就是以他的“金石篆法”入画的。以书入画,不见涂抹,笔笔写来,厚、重、留、圆、变,直抒胸臆,正所谓书画同源也。书画同源是当今中国画一个大课题。之所以说它大,是因为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对我们独特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满怀信心,坚守传统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融通中外,真正做到“笔墨当随时代”。著名作家李存葆曾说,“江山如画”是中国文人的狂悖之语,“画如江山”,才是优秀画家罄毕生精力方能进入的境界。
    素描作为一种科学的造型手段,对视觉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把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推向一种高峰。而中国的意象造型同样是非常完美的。那么站在中国画的立场上来讲,笔墨已经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是一个自足的量,如果再加进一个分量特别重的素描,实现完美的结合,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度非常大。但正因为有难度,所以有很大的空间可做。真正做到笔墨和素描两方面完美的结合,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完成,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画的一个推进。
    部队画家的创作手法主要以具象为主,素描和笔墨之间的矛盾更突出一些,这么多年来我也是奔着素描和笔墨的结合这个目标去做的。我最深的体会是感觉到造型和笔墨在宣纸上较劲,有时候造型占主要的力量。我努力地使它们成为一体,不是谁为谁服务,真正好的水墨人物画,笔墨就是造型,造型就是笔墨。我自己感觉到比较满意的那些画都是在笔墨和造型之间比较和谐的作品,这个度非常难把握。
这些年我在色彩上做了一些探索。中国画的色彩观并没有形成理论,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是一种直观的、经验性的感受。色彩水平高下,一眼即知。无论写实性色彩、装饰性色彩、写意性色彩,合谐整体是基本要求。色彩写实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有标准的。色彩的科学理论很简单,但掌握起来还是很复杂的,运用自如就更难。
    西方一直在研究色彩,文艺复兴解决了造型问题,但是还没有解决色彩问题,直到两三百年以后,印象派解决了色彩问题,因为那时候的科学足够发达了,首先解决了光的问题,分析了光是怎么形成的,包括分析色谱,印象派根据科学原理到室外写生,于是就解决了室外光色彩的问题,从此掀开了印象派光辉的一页。中国画用色,早在谢赫 “六法”中,就有“随类赋彩”之说,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有“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之不可夺墨,犹宾不可溷主也”,即便是青绿山水,也追求“青绿斑斓而愈见墨采之腾发”的艺术效果。因此,历代中国画家对笔墨的修练,远远超过对色彩的研究,是不争的事实。
    西画是以色造型的艺术形式,在其绘画传承中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色彩的亮度、明度、纯度、对比度等特征,使得西画色彩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可供我们借鉴。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就“色墨”关系而言,可发挥中国传统笔墨精神和西方绘画中色彩科研成果的双重优势,例如合理运用西画中诸如同类色、相邻色、冷暖色等施彩技巧,不必以中国画的色彩与着意于表现色光见长的西方绘画色彩相比对,也不必囿于“随类赋彩”的传统程式固步自封。取二者之精华并有机融合,非以色彩弱化笔墨,也非以笔墨改造色彩,而是保留传统“笔墨”基因,融色彩冷暖变化于笔墨的阴阳转化之中。以传统笔墨精神为根基,用色如同用墨一样,“以色当墨”或“色中和墨”,皴擦点染,泼墨积墨充分发挥颜料和水溶合在宣纸上的巧妙变化,既见色又现笔;以色造“形”,而非仅仅造“型”,以色块变化关系、笔墨转化关系和构成元素来布置画面,突出传统笔墨技巧融入色调意象表现。
    淡彩即是在色彩基础上作笔墨的再统一,以水、墨、色的相互渗化辅以点线面造形。“淡彩”是相对重彩而言,不求浓烈而求色彩冷暖、笔墨内涵的微妙转化,充分发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性能,让色、墨、水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色破色、干破湿,冷破暖、暖化冷,浓破淡、淡化浓,随机生发,意态万千,求其干湿浓淡的变化自然天成。同时,“淡彩”也强调一种笔墨格调,“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充分发挥植物色、水色与矿物色的特性,使之相融亲和,将光色水墨化,或将水墨光色化。在此中保持中国画的用墨本质——墨色的透明。最后,从“主调”的色彩向“复调”和多调色彩形式拓展,色块的大面积润染与浓淡结合表现物象,构建意境。通过光色的变幻和中国植物色彩的嵌入,使画面如云烟浮游,如诗般流淌,浅浅的绿色氤氲了山水草木的清新气息。而那种颜色,处理的不要那么醒目和耀眼,而是温润柔和地将山水表现得清淡而又朦胧。这种以淡彩为主的审美形式,既突显了色彩的主要位置,也起到了以色当墨的作用。同时,凭借色彩的微妙变化,加强了画面的丰富性,使得画中山水,更具虚化,更显朦胧,似天地化合为一之感。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柔内刚,太极天道之理。
     400年前的文艺复兴把造型解决了,靠的是科学、解剖、透视这些东西,而中国没有那么严格的推理和研究,所以就一直在以线造型的框架中徘徊。在造型方面,我们同样要吸收西方的造型理念,将西方造型和中国写意适度地结合起来。画尽管是平面化的,但是焦点透视和平面透视都巧妙融合在里面了。从视角到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古代山水的既有程式,营造出颇具个性的山水之貌。丰富了当代山水的表现形式,而且打破了传统笔墨的局限性,为山水画的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淡彩山水画,蕴含了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笔墨和西方造型、色彩的全面理解。作为山水画家应该以科学的观察方法,构建山水的精气神,拓宽传统绘画的审美范畴。所谓的色彩、造型、构成、书法、笔墨都是为内心感受而服务的。只有抓住这些基本的要素,才能实现传统笔墨的延续和创新。
    中国的具象绘画不同于西方的写实,西方的写实绘画是对客观物象的描摹,而中国的具象绘画其精神是写意性的,所以我把它称为“写意性具象绘画”。写意性具象绘画除了包含对对象的“具象”塑造和细节刻画的特征以外,还要有书写性,要有笔墨趣味和笔墨含量,要把对象的精神气质写出来。创造一幅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很强的造型能力和笔墨能力,还要有真切和敏锐的感受,没有感受,对象的精神气质抓不住,就没法写意,具象绘画的“写意”就是写精神气质,写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画的“笔墨”、“造型”及“淡彩”是一个永远的课题,探索与创作无止境。跋涉途中会有诸多的“创新”之举出现,而这种所谓的“创新”不是玩花样,而是跟着心境自然演化出的“奇招”。这种“创新”是一种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排他性,我们强调创意无极限。中国美术是个世界范围的大概念,中西融合也已不再是简单的拼凑和嫁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在多元的格局下,广泛吸纳各民族文化精髓,巧妙融合各种有益的艺术元素,走精微、深入的探索之路,才能诠释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新语境,从而使其发展更积极、更健康,呈现更广泛的艺术形式。

作者介绍: 李翔,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临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第四、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为中国文化名人和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多年来勤奋努力,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参加过许多全国性重要展览。

来源: 金砚传媒


 
网站首页  |  艺术动态  |   书画名家  |   网上画廊  |   陇原书画  |   书画评论  |   名家访谈  |   创作心得  |   视频之窗  |  
Copyright © 2005-2020 大为书画网 (www.gsdwh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业务热线:18893142737  13893239127  邮箱:gsdwhm@163.com
地址: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6-3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  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
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陇ICP备13000632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